上饒新聞網(wǎng)

上饒新聞APP 上饒日報抖音 上饒發(fā)布 數(shù)字報刊 大美上饒
首頁 > 新聞 > 教育 > 正文

親子育兒|孩子愛狡辯,家長該如何引導?

2023-12-04 09:02:11  |  來 源:揚子晚報   點擊:
??家長求助:讀一年級的兒子喜歡狡辯,如看到他題目沒寫,便提醒他,可他一邊寫一邊說:“我不是寫了嘛!”他把牛奶潑灑了,卻說:“是媽媽把牛奶弄倒了!”作為父母并沒有罵他,可感覺孩子總是說出與事實不符的話。該怎么引導?

??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支招:孩子有時候喜歡與父母爭辯,其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,而是在后天環(huán)境下逐漸形成的。有的家長會認為,孩子喜歡狡辯,懂得多,做得少,是不是德行出了問題?非也。其實,狡辯是兒童在某一個階段必然出現(xiàn)的現(xiàn)象,是他們挑戰(zhàn)權(quán)威、建立自我概念的必然行為。

??那么,孩子為什么會喜歡狡辯呢?

??首先,孩子感受到自己不夠優(yōu)秀。孩子一旦犯錯,就會擔心父母的責罰,于是通過爭辯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。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“歸因偏差”。即,人們習慣于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內(nèi)部因素,如自身能力、后天努力等。然而,人在失敗時會更多地歸因于外部因素,把責任推諉給外界,讓別人替自己“背鍋”。這樣,就把責任轉(zhuǎn)嫁出去,問題減輕了,面子也保全了。這種歸因,不是道德低下,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理本能。

??其次,包辦孩子的生活或不恰當?shù)氖痉丁S械募议L見不得孩子吃虧,孩子與同伴發(fā)生一點點沖突,就第一個沖出來,想方設法為孩子找理由辯解,俗稱“護短”。還有的家長,當孩子小時候走路撞到桌角,就會邊拍桌子,邊念叨:“都是桌子不好,把寶寶絆倒了,打桌子!”畫面感是不是很熟悉?這樣的言行,使得孩子逐漸養(yǎng)成了一種遇事外推、從不反思的思維方式。

??面對孩子狡辯,推卸責任,父母又該如何做呢?一是遵循大腦運行機制,先處理情緒,再處理問題。有這么一句話非常有意思:撒謊是兒童智力發(fā)展的需求,狡辯是兒童獨立發(fā)展的需求,只是方式和路徑錯了,但責任主要在大人,因為大人沒有為孩子提供正確的路徑,甚至把正確的路給堵死了,孩子只能選擇撒謊或狡辯。因此,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情緒和背后的需要,讓孩子感受到被看見、被理解。如,“你有一道題目沒寫,相信你一定會補上!”“牛奶不小心弄潑了,沒事,你能用抹布干凈嗎?”當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被支持,其大腦就會重歸理性,此時再引導他們思考,自然有效果。

??二是如實描述事實,不作預判,和孩子正常說話。靠說教是沒用的,父母只能以相對平和的心態(tài),去協(xié)助孩子糾偏。牛奶被碰灑了,不管是誰做的,把桌子擦干凈就行了。這就等于告訴孩子,做錯了事,要勇于面對,給孩子做出用行動承擔后果的示范。此時,不妨讓孩子把抹布放回原處,用自己的行動與能力進行補救;還可以再把情景“復現(xiàn)一遍”,讓孩子“重新正確地做一遍”,相信孩子一定會做出正確的選擇。

??三是看到孩子犯錯的原因,然后對“癥”處理。孩子有時候所犯的錯誤,是自身成長的必經(jīng)過程。如,年幼的孩子精細動作的發(fā)展和身體協(xié)調(diào)力還不夠好,吃飯撒得到處都是,父母逼孩子認錯是毫無意義的。有的孩子學業(yè)無助,磨磨蹭蹭的,可能是他某些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,或是積累了太多負面情緒的緣故。為孩子的情緒找到更恰當、更安全的宣泄出口,不讓孩子有習慣性狡辯的機會,才是解決問題之道。當孩子的內(nèi)心不夠有力量,父母強逼孩子不狡辯、承擔責任,就等于強行打破了孩子的最后防線,容易造成親子對抗;當孩子自己能坦然面對錯誤時,就不會再為自己的錯誤辯解了。(揚子晚報/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)